TIFF多伦多电影节平民攻略

p19870663
电影节一条街上的布置

 

自从去年乱入BIFF以后心思就活络了,写new year‘s resolution的时候一门心思念叨着多伦多。5月的时候查了查机票价格哭成狗,结果最后还是强行跟老板请了事假,去成了。爽翻。特此写攻略回报社会,求老板不计前嫌给升职加薪。

除了太远且物价高(还有13%的消费税),我觉得多伦多是比较适合普通影迷去的电影节。影院集中且在多伦多市中心,交通便利,季节宜人。因为靠近年底,又在北美,不但有不少热门片首映,选片也更贴近大众口味,不像柏林那么严肃,比威尼斯丰富,(听说)普通人买票入场又比戛纳容易得多。这次体会下来,也确实无愧于第四大电影节的说法。

在往下看之前,请再次阅读本日志标题,注意,这是个平 diao 民 si 攻略,也就是说很多决策是以省钱为前提的,所以高富帅/有大款傍的文化人就不要浪费时间继续看了。

机票+住宿

多伦多电影节每年都在9月初举办,这个时候正撞上留学大军的尾巴,基本没有特惠机票,而且起飞日期差一天价格就可以差一两千。如果没有提前大半年订机票的打算,那么上海直飞多伦多的代价将是15k起跳(谢谢东航!)。所以当我在6月拿到签证后订机票,最经济的选择已经只剩下国泰航空经停HK飞纽约,纽瓦克机场睡一觉再坐加拿大航空飞多伦多(也可以选国航2次转机,价格差不多,不过我因为已经有了美签就选了国泰这条路线,毕竟国泰服务好很多),往返代价在8.5k左右。听说南航现在在推帝都到北美的航线,明年要去的同学可以留心一下。

因为纯去看电影,没时间social也没时间自己做饭,回旅店多半也就是洗澡睡觉,所以住宿我选了Canadiana Backpackers Inn。选择的逻辑是去booking.com、hostelbooker.com等网站按床位价格升序排列,在最便宜且rating没有惨不忍睹的几家里查看地理位置。这家青年旅舍环境不错,提供免费早饭,且走到多伦多电影节主力影院TIFF Lightbox只需要2分钟,Scotia Bank Theatre只要1分钟!走去其他King st的放映影院也都在5分钟以内,所以估计这家住店也是一些经济实力不够雄厚的参展人员的首选,我起床吃早饭的时候在厨房好几次看到戴着TIFF吊牌的人在那儿泡咖啡。况且在物价居高的多伦多来说,29刀一晚已经算物超所值了。如果对住宿要求比较高、想住单间但又订不到(住不起)电影节会场周边的酒店,那么可以考虑在Airbnb上看下,青年旅舍的单间不推荐,因为一般隔音都太差。

买票+日程安排

相对于釜山电影节,多伦多的海外购票用户体验就要好很多很多了。理论上,只要英语过关,整个过程都可以在出发前在线搞定,具体要参考TIFF官网,界面友好,无需翻墙。今年流程基本如下:
7月初:套票开售(只确定电影票种类和数量,无具体场次和片目)
8月中下旬:出片目,然后出放映场次安排
8月下旬:regular flex套票持有者选片,确定观看场次
8月底:单场票开售
9月头:打折套票持有者选片,确定观看场次
售票的网站链接估计每年也不一样,还是要等官网放出来,跟着官网一步步走完整个流程,有疑问可以联系customerrelations@tiff.net,一般2天内会有答复。然后等人到了多伦多,凭打印的确认邮件、消费的信用卡和护照就可以去票房领票了。只有一点需要强调,TIFF电影票上面是没有座位的,观众排队入场,好座位先到者先得。

TIFF的套票真的会卖完,所以还是尽量早点下手。套票分官选(TIFF Choice)和自选(My Choice)两类:官选就是你选影片类型(热门/首映,实验电影,etc),TIFF官方帮你做具体影片的选择,不用自己动脑筋;自选么当然就是先买电影票的量,然后自己来挑选具体影片。自选套票也分三种:regular flex,day time和back half。regular flex可以选择除红毯首映(premium)外的所有时间段的所有影片,day time只能选每日17:01之前放映的,back half则是只能选电影节过半以后的放映,具体比较如下:

p19864161

解释一下,package price的2个数字分别是套票价格+服务费,Quantity就是套票最少是几张起卖,觉得不够看可以成倍买,selection time是指这个套票的选片开放窗口——平均价格与单场票(single)相当的regular flex是最早的,也就等于你是买了个提前选片的权利;而正宗打折票day time和back half的选片窗口在single之后,也就是说虽然票价便宜但等到这个时候,不少热门片子很可能已经显示卖完(off sale)。注意,只是“显示”为卖完,实际上后面搞到票的机会还有大把,后文会详细讲。

今年在不知道片目和放映安排的情况下,我买了一套regular flex加一套day time。自己排完片觉得这个组合刚好够用。不过鉴于我是处女座,我的排片过程就不详述了,反正对别人没有参考意义……

比较要紧的是,在官方公布片目和放映时间表以后,除了排好自己最理想的日程安排,还得至少再留一个备选方案。这是因为,同一个package的全部选片必须一次性在1小时内完成,不能隔两天想起来了再登进系统加减修改的,选定以后再要换片子和场次就只能本人亲自去票房付一点手续费换了。然而通过网上系统选片的话,“轮到”你选时,很有可能你最想看的几部电影的最理想场次已经off sale,你肯定舍不得放弃不看吧,但改换其他场次就免不得就要对日程安排动大手术,1小时根本来不及。

为什么要说“轮到”呢?上面的表格里,regular flex的选片时间是8.26到8.29,但实际上不是所有买了regular flex套票的人都可以在8.26一早就选片的,套票持有者将收到邮件通知,被随机分配给这4天里的某个时间点,自这个时间点开始,才能登录进选片系统,去选择自己要看的场次。如果登录时,想看的某个场次已经off sale,那就只能选其他场次,或者干脆就跳过这场选完剩下的,系统会自动分配一张抵用券(voucher)到你的package里,在TIFF票房现场取票时可以拿到。显然你被随机分配到的时间点越早,off sale的场次也越少,你的理想日程也就越有可能全部早早实现。但这一步只能拼rp。

regular flex全部选片完毕以后,单场票(single)就开售了,single包含红毯首映premium票和普通票。如果你不是TIFF会员,也没有土豪一样地买TIFF Choice的红毯套票,那么这就是你最早能买到premium场次的时机,我就是这时买了两场premium的票。不过我是因为时间实在排不过来了才买的premium场次。实际上,除非你是该片某个演职人员的忠实脑残粉,否则我个人其实并不推荐买premium,价格要比普通票贵近一倍,除了保证能看到主要cast/导演,其实premium跟普通场区别不大,Q&A都不一定有的。如果要看红毯走秀/明星入场,完全不需要买票,只要早早等在红毯旁边/影院门口的路边即可,买票的观众反而因为得早排队入场找个好座位,往往倒是看不到红毯。

随着Single开售,大约有20%-35%的场次会迅速售完(电影节一共300来部电影,每部1-3场放映),两天后买了打折套票的就可以登进系统在剩下还未off sale的场次里确定自己要看哪些。除了窗口开得晚一点,打折套票的选片过程和要求跟regular flex完全一样。

如果你也打算买一套regular flex加一套打折票,那么显然最符合逻辑的做法是:在较早的regular flex选片窗口选好所有你估计会比较热门的片子,买了10张就选10场,买了20张就选20场,用足,不要留voucher;等到较晚的打折套票选片窗口,如果想看的场次还是off sale状态中,可以不用临时换选其他电影,就留着voucher等人到了多伦多再见机行事。

从8月底开始,TIFF官网会在每天早上7点更新off sale列表——所谓的off sale并不是绝对的,曾经显示为off sale的片子也有可能第二天一早又有票了,这是因为制作方会留不少票给片商和亲朋好友,但一则这些人可能今天说有空隔天就说不来了,二则可能片子早早找到了买家,那后面几场放映本来留给片商的票子就几乎都会被回收了。所以一开始因为off sale没买到票也不要太沮丧,每天早上刷一下,很可能就有惊喜,我这次就有四场都是到了多伦多以后,大清早刷网页看到放票了,再拿着voucher冲去票房换到票的(也可以付钱买)。比如‘71这场,票房工作人员跟我说那天早上只放出来3张票,我换到的是最后一张,再次证明住得近有多重要:电影节票房就在TIFF Light Box马路斜对面,从我住的青旅走过也就3、4分钟。

如果想看的场次自始至终off sale,那么唯一的希望就是排队rush了。所谓rush,是指买不到票的影迷会提前去影院外面的指定排队处等候,电影开场前15分钟左右,工作人员会开始统计放映厅内有多少预留位置没人来的,把这些位子腾出来,卖给排在rush队伍里的人。原则上先来先得,排到的话,TIFF工作人员会派发给你一张凭证,让你进入电影院去售票处买票(现金或voucher,不能刷卡)。到底要提前多少时间去排rush,只能自己估量。可容纳千人的大放映厅,最多时能放进百来张rush票,但相对来说排rush的人也超多,提前两三小时去排rush的大有人在;而在TIFF Light Box放映的片子,通常提前30-45分钟左右,就基本没问题了。

另外,TIFF会有不少免费放映场次,不需要付钱买票,但得提前两小时到放映影院门口排队领票,也是先到先得的规则。

p19870712
请无视我的鞋,前一天在某音乐节烂泥地踩的……

关于影院

所有放映影院信息都能在官网页面查到,这里再讲讲具体感受。
— Roy Thomoson,本是个歌剧院,因为座位角度问题观影体验并不好,放映场次不多,基本都是premium场,不推荐。
— Princess of Wales,放映效果不错,而且在这里的场次基本都会有Q&A(至少第一周的都有),很大,听说可容纳1700人,但相对来说,也是最需要早早去排队的一个,一般我都提前至少45分钟去,才能坐到一个二楼中间相对舒服的位置(这还是因为我是一个人,所以更容易找座)。
— Elgin/Winter离King St大约15分钟步行路程,不讲究的话提前20分钟去就足够了;有两个大厅,底下的visa厅比较古典剧院范儿,但一楼后排位置视野会受限其实还是二楼舒服;顶层的winter garden厅如其名,有蔓藤从天花板垂下,挺萌的;因为两个厅都挺大,所以也是常有演职见面/Q&A的地方。
— Ryerson,在大学旁边,比较远,从King St步行过去大约30分钟,坐地铁加两头走路也要至少15分钟,但基本没有太差的位置,赶场来不及排队的话也没关系(虽然多伦多人真是非常喜欢排队阿……)。
TIFF比较热门的片子(换言之已经在其他电影节打出些名声、或者由著名导演执导/名演员参演关注度较高的片子)基本都会安排在以上四个电影院。
— TIFF Light Box,主会场,3个中大型放映厅,电影节主推的但不那么“热门”的片大多会被安排在这里放映,相对最靠谱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都在这里,我排的3场rush都是这儿,可以看到工作人员真的是一遍遍在反复确定场内是不是还有空座位还可以放rush队伍里的普通观众进去,无愧于“this is your own film festival”的口号。
— Scotia Bank,好像有六七个厅,“非主流”片的主要会场,我个人最喜欢的影院之一,因为完全没有烂座位,只要手中有票,开场前5分钟过去都行(虽然提早40分钟过去也还是能看到很长的蛇形队的……);设备都比较新,放映效果不错,座位大椅背还可以往后靠,坐得很舒服,而且离台子近,有Q&A的时候互动效果要比那些大剧场好很多。
— Jackman Hall,比较小的厅,rush难度会稍大一点,跟人闲聊时唯一听说过没有rush成功的案例就发生在这里;从King St步行过去大约15分钟左右,旁边还有个美术馆可看,离唐人街也很近,看完有时间可以顺便去买点吃的(唐人街买菜/水果比King St附近便宜很多)。
— Bloor Hot Docs,远,离最近的地铁站还要走7-10分钟,最好留足30分钟在路上;入口很小,入场较拥挤,里面的厅倒不小,二楼的格局有些奇怪,是“π”字型的,前半部分有向下沿伸出去的七八个单列座位,比后面的座位宽敞许多,如果能抢到这列最前面的单座,那是相当惬意的。
剩下两个电影院我没去过,就不好说了。

排片及套票使用建议

通常来说,延续近两周的TIFF,第一周、尤其是开幕头三天的各场票子都会比较紧张,购票难度相对第二周的场次要大很多。并且通常来说,第一周放映的场次七八成的可能性是有Q&A的,所以如果你购买了Regular Flex,可以重点先定开幕头几天的场次。

因为老年人是购票的主力军之一,所以白天场次并不见得比夜场(18点及以后)容易购票很多。但白天的放映多在中型厅,片目也基本不会有那些能吸引大量粉丝尖叫的“巨星”参演——主办方也知道要把大热片目的放映(尤其是premium场次)都安排在夜场。所以,白天虽然可能一场放映可售的票子数量相对少些,但排Rush的人也要少很多,也就是说,哪怕一开始网上没买到票,后面入场的机会还是很大。因此,建议Regular Flex的使用以夜场为先,白天如果是安排在Elgin/Winter和Ryerson的场次(说明这片比较受欢迎)或是Jackman Hall的场次(放映厅的容量太小),也可以考虑使用。

TIFF官网会写出每部电影的片长,但帮自己排片时,两场放映之间不能只算片长+交通时间。除非你确定不会有Q&A环节或是不想听Q&A,否则哪怕是在同一个电影院,两场之间也要额外至少留出20分钟的空隙来:放映不太会卡点开始,并且还有3-4分钟的TIFF宣传片/赞助商广告;Q&A环节不会像SIFF那样草草了事的,至少也会持续10分钟左右,20分钟的Q&A(含鼓掌时间……)是家常便饭,遇到演职人员出席比较全的场次,放映前他们会出来一遍作大致介绍,放映后会再出来回答问题,那就要半小时以上了。

p19870750
手机渣画质,Before We Go的Q&A环节

 

其他Tips

个人觉得没啥必要买当地sim卡,需要上网的话TIFF Bell Light Box和Scotia Bank Theatre这两处都有免费wifi。人肉翻墙了以后,建议有条件的同学还是关注一下官推@tiff_net 毕竟更新消息比较快,这次我就是官推上看到the imitation game加场的消息才去买票看的。

日程排满的话,每天一早最好先研究下当天行程,算下路上和排队的时间,看看有没有留出坐进店里吃饭的空儿,没有的话提前买好三明治之类的很必要(!)。多伦多并不是便利店四处开花的地方,路边摊只有味道诡异的热狗,而电影院售卖的除了爆米花也只有巧克力坚果一类,吃不饱。我排队时有碰到过忘记买吃的饿得快哭出来的汉子,实在看不下去分了他一个橙子……当然这位大哥8天里看了35场,太hard core了,该情况应该不适用于一般人。

非英语片才会有英语字幕,英语片就只有原声了,所以进场挑座位时尽量看下周围,不要坐在抱着大桶爆米花的人周围……

尽量不要迟到,真的迟到了,在一片昏暗中找影厅工作人员问哪里有空座位会比你自己找更容易,对其他观众的影响也更小。

电影节气氛

赞美的部分
— 影迷真多,尤其上了年纪的,至少我看的33场里,从200人的小厅到近2000人的大厅,基本都是坐满的;9.14最后一天我看的早场,选片人介绍片子时顺便提问在场观众里看了20场以上的有多少,我张望了下,大概300-400个人的厅里有二十来个举手的。这就直接导致观影前后的气氛很好,可以迅速进入状态:往往排队时前后的人都会相互问问看了哪些片啊,哪部好看哪部不好啊;进场后也是,好几次我刚坐下来就被左右的老头老太们拉着开始讨论心得;放映完要是看得满意了,一整排原本互不认识的阿姨会瞬间结盟一起猛夸某个演员/导演(比如多兰……)。感觉大家都好投入呢……
— Q&A绝不会出现没人问问题的情况,并且观众提问全都有的放矢,往往我想知道的都一上来就被人问到了(当然也有看上去笔笔直的男粉借提问机会猛表白的……嗯,对象还是多兰)。
— 在多伦多,鼓掌声永远不会缺,哪怕是有点烂的片子出字幕时照样可以享受20秒钟左右的鼓掌,至于赏心悦目的好片子,导演若能出来Q&A,那就等着standing O‘的迎接好了,还不止一轮呢。

遗憾的部分
— 没有屏摄,但大厅里看到一半玩起手机影响后排人观看的情况也是不少的。
— 凡是TIFF Light Box的场次,哪怕放的不是爆米花片,影院也会赠送一桶爆米花的抵用券,导致剧情发展到特严肃的时候会听到旁边突然响起咔嚓咔嚓的咀嚼声,TIFF这思路我也是醉了……
— 官方指南和具体实行时出入不少;志愿者培训也不太到位,一问三不知的情况不少,听他们自己说报名志愿者没什么门槛,培训也不是强制要参加的,所以有些人一听做志愿者可以拿赠票就报名了,直到上岗前都还一头雾水中……

这次去多伦多电影节,我是9.5一早到,9.14中午离开,一共看了33场,其中9.6和9.7因为去多伦多郊区举行的一个音乐节,所以没有安排下午和夜场。总体来说,节奏还算紧凑,几乎没有几顿饭是好好吃的,但因为住得近,所以没有特别累的感觉。我口味还是偏大众的,没有去看特别艺术的片子。看过的里面,Mommy和Force Majeure都很喜欢,不过我觉得应该写一写还没积累起太多名气的片子(不含剧透,放心看)。

值得一提的片子有:

The Keeping Room
美国内战时期留守家中的三个女人独立对抗流氓的故事,节奏拿捏精准、女演员个个出彩,女汉子必看。
’71
北爱题材,剧本没有太出彩,但是武戏拍得让人血脉贲张,文戏的情绪表达也非常还原真实(尤其男主)。
Rosewater
有些演员,他/她出现在cast表里就是该片的质量保证,我觉得Gael Garcia Bernal就是这样一个演员。作为囧司徒导演的处女作,有些处理是弱了点,会让人出戏,但我喜欢这个故事的切入角度。

TIFF有个人民选择奖,所有观众可凭票根投票,以上三部我都投了(外加Mommy),虽然最后得奖的是the Imitation Game……其他比较推的还有:

Wild Tales
短篇段子集,拉美人的剧本完全传承了他们那批作家的精髓 ,每一个故事都好看。
The Humbling
继Drive和Stoker之后又一部除了剧情以外其他都挺喜欢的片子,当然这部的剧情要更无厘头一点,所以似乎外界评价一般,但个人觉得摄影和剪辑超赞的。
Seymour: An Introduction
噱头在于伊桑霍克导演,但我推荐的原因是伯恩斯坦老先生在这部纪录片里谈论的所有关于艺术、美学、教育和生活的言论都非常具有启发性,绝不浪费时间。
While We’re Young
因为Noah Baumbach的关系,这部的高质量应该说是众望所归。我通常对这种生活小品片不太上心,但这个代际生活观冲突的题材选得有趣,写得更有趣,而且精彩台词层出不穷!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霍金的爱情故事。我本来对这部是持可有可无的态度,但预告片用了我很喜欢的一支乐队的新歌,一下子好感倍增就买票了。片子本身中规中矩,主要想说的是我觉得男女主演都奉献了职业生涯到目前为止最高水准的表演。

不要抱太高期望的片子:

Eden
借着法国电子乐的发展起伏讲中二少年的成长,思路有点像boyhood,编年史一样的,不过起码boyhood是有故事可以讲讲的。
The Imitation Game
不是说不好,只是没那么好。可以明显看出是冲着奥斯卡去的拍法。故事讲得完整,演员也到位,但也就这样了。相对于这次看的其他电影来说,我觉得这部也就达到平均水准。
The Face of an Angel
不要看了,浪费时间。我看这部的唯一收获是排Rush时看到朱莉安摩尔阿姨突然从眼前一米处走过,一身橘红裙装,虽然真人比想象中矮,但女dom气场超强……

 

釜山国际电影节攻略+吐嘈

————–豆瓣日记备份———————

这次国庆去棒国玩,正好赶上釜山电影节(BIFF),于是就顺便体验了一把什么叫真正的电影节(斜眼看SIFF。。。)

釜山电影节大概是最适合普通屌丝影迷打酱油的国外电影节,原因有三:
– 每年都在10月头上举行,最近两年都是10月3日、4日前后开幕,用上黄金周假期的话,不需要额外烧年假就能赶上两三天;
– 电影票便宜,6000韩币一张,相当于35 RMB;
– 主要展映影院都在海云台区,之间相隔走路就几分钟,赶场方便,设施一流。

棒子自称BIFF亚洲第二,仅次于尼轰的东京电影节,从展映片质量、管理及服务、观众素质三方面来说,他们的确没有瞎吹。

拿今年这届的片来随便列列好了。展映片包括有今年的金熊奖《孩童姿势》,金棕榈奖《阿黛尔的生活》和评审团大奖《醉乡民谣》,金狮奖《大环形路》,以及其他十几部入围三大奖竞赛单元拿下这个奖那个奖的片子;有圣丹斯大奖的《水果谷》;即使不算那些三大奖入围片在内,还有额外三四部各国选送奥斯卡的片子,比如匈牙利的《恶童日记》,新加坡的《爸妈不在家》,波兰的《瓦文萨》;亚洲有蔡明亮的《郊游》贾樟柯的《天注定》奉俊昊的《雪国列车》金基德的《莫比乌斯》。这些是新片,今年的老片单元是爱尔兰电影,就有《曾经》《哭泣游戏》《以父之名》等等……不用数了吧,查片单时都快哭了,我们屌丝就是这么容易被感动(再次斜眼SIFF,近几年除了大师致敬单元,其他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好片展映?尤其是新片?)。作为一个国际电影节,光吹自己是A类有多少说服力呢,够不够吸引力搞来最优秀的新片放才是真实力。

为了做行程准备,我提前一个月给BIFF发邮件问什么时候出片单、什么时候出排片表、外国人怎么买票。发好邮件我就去放羊了,想总归要过两天才会有回复的吧。结果一个小时内就跳新回复提醒了……三个问题一一回复,日期明确、方法清晰。并且且且且且且且:

!!!邮件里说什么时候出片单,什么时候出排片表,到期就果然准时出了!!!开幕后也几乎没有再怎么变动过,官网多是通知加场。

片单是在开幕前大半个月出的,排片表是在开票前一周出的。请不要笑我没见过世面,要知道我等屌丝每年都被SIFF乾坤大挪移一样的排片表搞得掉一地头发。我觉得,排片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足够看出一个电影节举办时人力是否充足,经验是否丰富,管理是否有序。

BIFF票子售卖形式跟SIFF粗看差不多,但细节处差很多:
– 开幕前一周开售,线上线下同时,线上通过daum.net,外国人走专门的英文网页,线下通过釜山银行各大网点(总比只在十来家电影院卖要分散吧),每场有20%的票子留到放映日当天作walk-in purchase;
– 开幕后,在影院集中的BIFF theatre附近设了两个临时票房联网卖当天的walk-in票,各个放映影院可以卖自己影院场次的余票,部分影院开场前一刻钟还会有卖一些之前被锁住的或是网上没卖完的last-minute票;
– 开幕前各渠道的订票都可以随时全额退票,开幕后只要不是当天票也可以交部分手续费退;
– 官网韩文版有专门的论坛,两个临时票房也都有划一块专门的区域提供白板方便影迷自己互相换票。

每个影院、两个临时票房、以及BIFF theatre外面的露天空间都设有BIFF信息咨询摊位,任何时间都有志愿者帮助回答问题、维护秩序,还可以在那儿拿电影节小册子、每天的棒文场刊、以及英韩对照的review特刊;

官方有免费大巴,往返于影院集中的BIFF theatre附近和距离三站地铁的酒店、青旅较多的海云台中心,说是隔十分钟一班,实际上车很多,往往不到十分钟坐满即开,单程不堵的话也就15分钟车程。

英语对白的电影有韩文字幕;非英语对白的电影有英文、韩文两条字幕,英文字幕在正片底部横置,韩文的在右侧竖放。字幕放映似乎也是一条条敲的,反正我有看到一台电脑和工作人员。但不同于SIFF,釜山的字幕放映毫无时间差或者哑炮现象,跟英文一条条对应,而且是做了一个透明层效果浮在影片画面上,观感更自然。英文字幕大概是片方提供,我不懂棒文,所以不清楚棒文的翻译质量,至少没遇到过现场观众一同嘘声或窃窃私语的场面(SIFF观众你们懂的。。。)

据说BIFF theatre附近这些电影院都是配合电影节新造的,设备效果确实一流。 Sohyang中心的超大屏幕尤值得一提,根据我自己的直观感觉,这个剧场容量可能比影城一厅小,银幕应该差不多大,显示质量超清、细腻、明亮(!),音响效果极佳。The Stag的导演在Q&A时特别提到说,各种电影节跑下来这块屏幕是他见过的最棒的。

再来讲讲观众素质。两个字,很高。
– 这个也许有我自己主观因素在。但三天里我看了8场电影,各个时间段都有,无一场出现手机铃声、大声说话、小孩哭叫等状况,偶尔有吃饭吃零食的,都听得出他们已经尽量压低声音了。我觉得这才是理想的电影院体验。
– 对于外语片,韩国观众似乎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太以名气论英雄。拿我看过的来说:在大厅放映、卡司豪华的《第五权力》放映完人们匆匆离场、掌声零星;反而小厅的《恶童日记》放完无人离场,出字幕前一遍鼓掌,字幕结束又是一遍热烈掌声。
– 电影知识深厚是另一个让我惊讶到的地方,具体表现在放映后的Q&A环节——主办方提供精准的即席双语翻译,观众提问踊跃不说,问的还大多是与影片理解高度相关的,有没有加入即兴表演、剧本灵感来自哪里、某个人物行为的意义等等……甚至会问到为什么要用全静止画面拍摄、为什么要用4:3的画幅排除更多细节这种比较专业的问题。与之相比,想想我们SIFF有些Q&A都没人提问害得主持人要自己想问题救场,翻译也往往是四级刚过的水准,某些提上去的sb问题更是丢我大魔都的脸还不如不问呢。当然也许因为BIFF theatre旁边就是一个韩国那边电影专业出名的大学,所以观众里可能有一部分电影专业学生,不过魔都不是也有上戏么?存在感呢?

釜山电影节创办于96年,迄今18届;
上海电影节创办于93年,迄今16届。

————–好话说完 下面开始具体攻略和吐嘈———————

平时釜山住宿很好定,电影节期间要尽早,但选择还是很多,要参加电影节的建议定在海云台地铁站附近,出入方便。吃喝交通都很方便,都是常规大城市旅游的一套,不赘述了。

给自己排片除了算好时间不要重合外基本没别的注意事项,几家影院之间赶一赶的话都是10分钟内的事,唯有megabox不在biff theatre附近,要看那里放映的片子,最好要留出半小时给交通。

买票是此次BIFF体验中最辛苦的一环,说起来都是泪。总之对于不通韩语的外国人,买票就顺着如下顺序吧:
1 网上抢票 网址看电影节官网biff.kr
2 早起乖乖排队walk-in purchase 临时票房地址还是看官网,要抢热门票的话排队越早越好
3 开场前到放映影院试试看last-minute ticket

busan_05_027

我在开票前多方咨询还用excel各种排列组合后来被证明都是无用功……由于风闻棒子抢票各种疯狂,我找了海外时差党帮忙刷票当双保险。开票日当天我也提前半小时坐在电脑前候着。果然官网突发通知说为防系统过载提前15分钟开票,看到此句我心下一喜,想可算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了,何况老子刷SIFF久经考验了,还怕几个棒子么。

结果……外国人购票通道并没有提前开放(什么?)!!等到8点,身为外国人的我终于可以刷票时,座位已所剩无几。而且棒子那反人类的票务系统不但指定非IE不可,还非得买一场付一场钱,付完才能买下一场,于是2分钟内所有我想看的场次全部sold out!只买到the fifth estate和另一场冷门片ida。都是神经病啊啊啊!

怒了,刷刷刷写了封长篇投诉邮件发给票务办公室,控诉对外国人区别待遇,一天过去,无回音。第二天,我又写了封标题为“请问如何购买walk-in票”的投诉信过去,依然无回音。第三天……第四天……直到出发前最后一天,我怒刷一篇说“我不指望你们有回复了,我就表达下我极度失望!并祝好”的邮件,抄送了all……仍旧……没有回信。

于是我就暂时把这事搁一边,唱着山歌啃着鸡腿去首尔会基友去了。

等到火车去釜山的前夜,尝试刷了下系统,基本还是一片sold out,但相对冷的两场吐了几张票出来,估计是别人囤多了退的,赶紧拿下,这就搞定了四场票。

第二天到了釜山放下行李,我们就到临时票房观望walk-in purchase的形势。搭档同学跑去帮基友补the fifth estate的票,我就随手抓了一个志愿者小哥问要多早来排队才能保证成为20%之一,小哥说……小哥说……前一天晚上7点……小哥说……有人搭帐篷来的……

^&*#$%^&*#$%^&*#$%^&*#$%^&*#$%^&*#$%^&*#$%^&* 万念俱灰阿阿阿阿。

但是神奇的,the fifth estate居然那时还有票,又问了下小哥发现通宵排队抢的是部没听说过的棒片,估计是有什么明星。并且当天下午我看的两场都没坐满,于是又希望重燃了,叫搭档和基友第二天去爬山,自己就打算早起过来排队买票。

临时票房8点半开门,我大约7点45到的,队伍已经绕了广场整一圈。8点15开始有志愿者发表格让我们填要买的场次,9点时,我排到了广场中央的蛇形队伍里,身后的人与身前的人几乎一样多。

票房旁边就是换票区,另外还有两块大白板贴着当天的排片,sold out的场次会立刻被贴上贴纸。9点50,终于轮到我买票,还不错当天选定的4场里有3场都买到了,包括adele chapter 1&2的”你很幸运哦这是最后一张“,只是short term 12 “卖完了”。

没有时间细问,10点我就开始看这天的第一场。看完12点不到,对short term 12不死心,又跑了两个临时票房到处问还拜托他们打电话,才发现早上其实不是sold out,而是负责放映的megabox根本没有联网售票,这事票房自己居然也不知道……(其实也没比SIFF好多少嘛。)当然到了午饭时间,这场是确实已经卖完了,我问工作人员还有没有可能搞到票,基本都跟我摇头,只有一个妹子跟我说可以搞搞看last-minute。

其实到了那个点我才第一次听说还有last-minute这回事,官网和小册子都没怎么提过。但想问志愿者具体怎么买、有多大的可能性买到、放出的到底是什么票云云又问不清,因为他们几乎不会说英语……

————–想到我强烈需要插播吐嘈的分割线————–

釜山电影节的志愿者多且热情,唯一缺点是,他们很少有会说英语的。于是我进化出了蹦单词模式,结合迂回型多句式替换大法才能做到基本沟通,可仍旧好多问题要么他们听不懂要么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说,最后我只能对他们笑笑说没关系我再自己查查作罢。好几次我在抓志愿者问问题,对方还没听懂,旁边的洋人主动凑上来了“阿阿阿我也有同样的疑问阿”“这个我也没搞明白阿”,最后通常就变成了洋人找我一起吐嘈lost in translation的状况……
所以后来我终于安慰自己,投诉邮件没人理,也许只是因为他们真的看不懂。

—————————插播完毕———————————-

于是趁当天二三场之间比较长的时间空隙,我坐免费shuttle bus去megabox踩了个点,想找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再问问看。可果然,还是什么都不确定只问出来会放出的是网上没卖完的票(网上早把一句sold out摔给我了么不是)……就本着免费大巴不坐白不坐的思路,第三场电影结束后我又一次冲到megabox,此时离short term 12开场还有15分钟,我翻出小册子对着电影名一指,居然……买到票了……泪流满面 T.T

还沉浸在幸福感中的我走进放映厅找到座位坐下,喝口水,扫了眼四周。尼玛坑爹么?!!!放眼望去这都是空位阿!!!

基本上釜山电影节买票就是这么个状况了。由于我只看了两个半天加一个整天,以上所说不具全面代表性,但大致可以看出来,虽然事先规矩制定方面要比SIFF有序得多,到了具体实行时也有管理较乱、层层信息传达不力等这个那个的弊端的。

简单主观排下此次看过的8部片子吧:
Le grand cahier 恶童日记 9分
本次个人最爱 演员出色 制作精致 除了个别镜头语言有点做作 其他无可挑剔

Ida 艾达 8分
波兰出品 黑白片 细腻 节奏佳 想起历年SIFF里我的最爱《死期将至》

Short term 12 少年收容所 8分
题材还是老美口味的心灵鸡汤 胜在善于讲故事 对话细节棒 另外有我hc的帅哥出演男主专司卖萌必须加0.5分

The stag 单身派对 7.5分
比hangover好笑治愈得多 韩国观众也似乎格外喜欢这部 掌声是这几部中最长最久的 另外我会告诉你这是莫教授出演的么

Adele: Chapters 1 & 2 阿黛尔的生活 7.5分
其实是真的很动人很写实很情绪化的好片 不过我好像看完法国片常会感觉略浪费时间……

Fruitvale Station 水果谷 7分
剧本的出发点很好 但实际看起来感觉铺垫太长

Vic and Flo Saw a Bear 小薇小芙看见一头熊 7分
略冷略黑略装逼 意思有点 不多

The fifth estate 第五权力 5.5分
导演太失败 主角不清、逻辑混乱、剪辑瞎搞、最后还来段说教收尾…… 其实本来也可以勉强上6 但手握这样一个题材这样一套卡司 你居然就给我看这个?必须扣分!

—————地域攻击的总结分割线———————–

如果不迷棒星棒剧,也不爱shopping,棒国旅游我是不推荐的。吃的尚可,风景平平,至于人文景点叉叉宫之类的,去过西安北京的就不要去首尔送钱了。某夜棒国基友妹子在我们吃喝正香的时候突然撒着天真脸问了句,你们觉得我国男人帅不帅,我们一行人只好一边呵呵呵一边眼神放空膜拜大地起来。

所以请不要觉得我买张机票只跑去看几场电影很有病,实在是在那边我没觉得有更好玩的事情可以做……话又说回来,国庆这种时候,与其呆在上海看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不如……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