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rid Michaelson @ Melbourne

Patrick Wolf之后,隔着两天就去墨尔本最有名的live house之一Corner Hotel看了心目中top 3想看的现场之一:Ingrid Michaelson。

回来后没有一句废话或者什么伪文艺的神叨叨,我就在微博上发了这么一条:“无比幸福及满足。”

因为我是真心做梦都没想到,运气这么好!就这么撞上了她的现场。

就在那儿几天前刚到布里斯班时,在青旅拿了近期演出的小册子,便一眼看到了她的头像。一阵捶胸顿足因为去墨尔本的机票已定,正好错过她在布市的演出,转念一想不可能她大老远跑澳洲来却只演一场,上网一查果然!立马果断买票。收到确认邮件时一顿狂喜,我估摸当时州立图书馆里旁人见到的我的表情应该跟磕high了有些迷糊的失足少年差不多……

9点开场,6点多我就结束一天的墨市暴走看完Yarra河的晚霞,到达Corner Hotel门口了……于是搭讪了坐对面沙发同等的妹子。印尼人,在澳读研,红头发,漂亮,会弹吉他,也是Ingrid的脑残粉,事实上,她比我更nc,还多花了50刀带了把guitarlele去见面会签名合影。要说Ingrid真也不算太大众,能遇到nc粉程度相当的人,音乐口味一定相似度很高了。果然,她说好遗憾收不起IM的碟,我说我有三张;我指着面前演出册子上the XX的图说他们你也喜欢的吧,她用力点头;我又翻了几页指着Regina的巡演海报说她你也喜欢的吧,她又用力点头。粉丝会后她又出来坐到我对面,于是我成功怂恿她弹唱了把。没想到,她弹了Falling Slowly……唱到“point it home”处,我轻轻和起来,她抬头,眼中有一刹那的惊喜。我们一起合唱到最后一个音符。开心。

而那时演出都还没开始呢。

回来之后,在Facebook上看到红发妹子的update:“Just had an amazing night at Ingrid Michaelson’s concert. I also made some new friends, which is a rare occasion for an introvert like me.”真巧,我也这么想。以及,擦肩而过的邂逅有多让人遗憾不能久聚啊。

回归正题。正题恐怕真心写不多。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没法用太多伪文艺词句写下来,会感觉是一种亵渎一样。有一点没想到的是,Ingrid真人挺funky的,甚至有些呲头怪脑的,是可爱的那种,爽朗的那种。每两三首歌之间,她都会讲一段写这歌的灵感来源,一小段去录音室路上的故事,一小段巡演中被伴唱埋汰没有常识的经历,等等。她可爱,有些孩子气,可只需抓住一个她投向丈夫Greg的眼神,你就可以窥见大大咧咧背后的温暖与和谐。她是真正每分每秒都活着的人,而且她把这些都写进了歌里,用最直白的方式。这就是我爱她的原因。

基本上,想听的曲目当天居然都演了!除了第一次让我耳边一亮开始注意到她的die alone。最爱的You and I出现在encore曲目里,她说Greg已经回去睡觉了,你们要我唱这首也行,但你们之中得出来一个人唱男声的部分。墨尔本的脑残粉也真心专业,立刻就有一个技术宅模样的男孩子笨拙地跳上台,他应该唱得挺好的,歌词全对,嗓子也很不错。当然我那时已经乐得不管那么多了,正跟着众人一起K呢!

ele反复说,在墨尔本晚上乘火车很危险,华人很容易被年轻的当地人袭击。而我记得,那天站在站台上,我一边冻得发抖,一边继续哼唱着You and I。旁边的人们在闲聊中转过头,看着我微微笑了。

Patrick Wolf @ Melbourne

一句话感想:有才的现场,那是太容易把乱入者变成脑残纷了。

9月11日,去到墨尔本的当晚,看了Patrick Wolf,票则是早早在5月就订好了,当时只是刷CP的票顺手牵了张。之前听过一些,不多,挺喜欢。

真人一点都不像海报那么冷峻,又软又萌又娇羞,叫人就想立刻给他介绍个靠谱男朋友这是怎么回事 !当然后来在百度贴吧(这……)被普及到人家已经婚了,不过这真心不影响怪阿姨发作。暖场的妹子(她也很棒!)说Patrick的head gear比她的更华丽时我还不信,结果丫真的就戴着金色桂冠上来了……弹竖琴的桂冠少年什么的……喷血……

话分两头,来说演出。小狼的现场,则就是那种需要认真全心安静聆听的了。虽有心理准备知道他会很多很多乐器,但一进场还是有被台上华丽的全套装备惊到。事实证明,这不是随意显摆技艺,而是他奏出淳厚美妙音乐的必需品。

后来对照才知道,演的,很多都是新专Sundark and Riverlight 里重翻旧曲的版本,最喜欢的,是bluebells;印象最深的,是oblivion,当时还以为是翻了老Bob哪首呢;high到的,当然还是magic position,虽然那天他再三忘词……

他最终真正打动我的地方,是那种平静闲定里透出的张力和蓬勃,无论是开玩笑或叙述故事时,还是编曲和唱词唱腔里,都蕴着这样一股力量。骄傲,不弃。

他诉述跟友人相知的经历时提到童年被欺凌的过往,自然,坦然,我虽离着远看不清,也能听出他脸上写着“跨过”两个大字。当然我更喜欢他各种轻松胡言乱语以及开玩笑的调皮孩子神情,比如这么个小插曲:在悉尼演出时他说过,the Bluebells reminds me of Britain’s autumn,结果后来报纸上quote成了reminds me of Brett Anderson…. 然后在墨尔本的现场,他一边复述这个段子还一边坏笑……喂喂!……(真人真是个大萌物啊)

Coldplay Live @ Madrid

P.S. 之所以过了5个多月现在才想到补repo只是因为……下周就要去二刷英国五月天了,在奥克兰,我不想把两次并一次写。

怎么说呢,其实无从落笔。

这是第一次正经在国外看con,第一次花了这么多钱在正经黄牛票网站买位置最好的票,第一次提前3个多小时到场为了站到前排。之前的之前,是喜欢coldplay,但也没有喜欢到这个程度,只是这次有这样的感觉:既然都撞上了这个日期,错过是绝不容许的。当然了,全英奖的开场演出视频对这次的果断也有挺大影响:涨了年纪却开始对卖萌耍二什么的毫无抵抗力了,又何况马山芋本来就是只卷毛。

等那天真正站到了场子里面,抢好了位置,天公却不作美,第二个暖场嘉宾Marina & the diamonds(她很棒!)出来的时候,突然就瓢泼大雨了,而我毛都没带……只好把围巾一解,围在头上装阿拉伯妇女。当然啦,这也只有安慰剂作用而已,我身上绞出好几把水的针织衫还是经过了4个多小时的人肉烘干,在演出结束散场时才将将退去了潮气。

可这一切折腾都在开场的刹那都得到了回报……

后来,我才知道很多“高端”人士其实挺瞧不起冷耍的现场,嫌弃他们的烟花阿气球阿纸蝴蝶什么的特媚俗。那我反正就是一个特媚俗的人,统统正对胃口——

Hurts Like Heaven的烟花,跟一针肾上腺素似的,立马全身暖起;Lovers in Japan的气球,如同Arcade Fire在Coachella的Wake Up现场,瞬间就让我有热泪的冲动;而In My Place的纸蝴蝶,纷纷扬扬就从我的正上方洒落下来,比任何言情剧都美好百倍千倍无数倍呢。当我把手伸向天空,张开五指,xyloband们的光点钻过夜幕,钻过飘荡的纸蝴蝶,钻过指尖的间隙,星星点点五彩斑斓地涌向眼前……这样的光影体验,那时的我真以为再也不会有机会重享了。许多当时听歌的细节现在已经模糊了。这真不重要,马山芋有没有唱错词,有没有弹错调,都不是我再买第二场票的决定因素(当然也许有一点点想近距离再围观次Guy的动因,就一点点……)。我记得以前有朋友提出过,看现场就得安安静静,享受艺术才是真,那些拥有全场大合唱的ktv式演唱会是无意义的。我没有即刻反驳,但我知道这不是我的观点。我的想法是,你随时可以在私密地方独享沉浸时光,而万人同时同地与你共鸣的体验,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予取予求的。我更爱前者,却也更珍惜后者。2012.05.20, Mylo Xyloto Tour @ Madrid.

Death Cab for Cutie在上海

距离上一次把日志归入这个类别已经过去蛮长时间了,其间看的演出量不多,爱也不多,最近的一次是Lake of Tears,而我对跳水男身上花毛衣兴趣甚至比演出更多……但Death Cab for Cutie是不一样的。

在办公室里,自从总部那边派了一个非常豪放的阿姨来我们隔壁的telesales监工,每天下午我都能理直气壮地戴上耳塞听歌,好阻隔下她那跟秀逗魔导士里娜卡同一个级别的音波攻击。然后某天就放到了Marching bands of Manhattan,然后我就突然醒悟了我擦这调调原来就是我萌上owl city小哥的原因嘛……

但是Ben写的词实在要好太多太多了。
一见钟情。
(即便他是个胖子。)

当然昨天得见真人的时候,他已经一点都不胖了,非但不胖,而且出落成了身材标准的小帅!所以即使目测我前面四排左右有个侧颜十分像卷毛的卷毛,我还是专一极了,牢牢盯着台上,一刻不放。

hc完毕。简单来说,昨天的演出,量足、人high、灯光美。唯一缺憾在于总有人走来走去拿饮料,全城的派对动物香蕉人大概都出动了吧……一场演出下来,没听见几句中文,只有Ben在solo那会儿,台上全暗、只留一束灯光罩着他、唱着I will follow you into the dark的时候,我耳边溜过一句:“额~这下真的彻底小清新了”。

额~破功了,我正沉浸着跟着哼呢,这下突然就笑出来了……

所以说,DCFC始终是最能治愈我的团之一。Ed让我把这首歌录下来,我一边哼着一边举着手机,可回来一听,果真渣音质。也罢,没有任何靴腿能敌得过身在现场的美好。所有的不爽都在一边蹦着一边的“吧吧吧吧this is the sound of settling”的过程中甩掉了!

可其实,第一次听到他们的歌已经是在大学里了,补追Six Feet Under那会儿,Claire在墙上写下“Terror starts at home”,然后一遍遍地跟朋友们和唱着……
有生之年,恰逢其时。

Suede上海现场后记

这里面也有我的手!!!

已经过去三天了,鸡血未停,终于想提笔复述一下那天晚上的感觉。可是怎么样的描述都会嫌不够精准的呀!而此刻我听着豆瓣众人肉录音下来的Trash现场,感觉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淫森的第一次内场,就这样贡献给了安叔。我说经此一役我变成nc粉了,但真相是RJ所说的:“你本来就是安叔的nc粉”。

其实那天晚上唱到by the sea的时候我就死了,这两天回来看各种文字照片视频只不过是让我死了一遍又一遍而已。如果当晚我也追到酒店去,我会想对安叔说我一直很想念芷江那晚上静静地听他不插电的时光,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在脑子里重放那个场景;还有我想告诉Simon不要老是戴墨镜阿你最萌最帅了你一点都不老,就算皱纹里都是满满的魅力。

—–这是“以下请无视我”的分割线—–

md!我到现在还难以平复啊!
我好想一夜暴富然后全世界各地飞去看各种演唱会啊!
cena我要狠狠赚钱啊!

————暴走结束————–

你有没有试过早上醒来时莫名地反复想着一段旋律,接着你在心里跟着唱词,便觉得浑身暖洋洋的?我有。在演出的翌日清晨,这首歌是Lazy。然后想起隔天夜里我曾经爬到两根椅子扶手上,高举双手,又跳、又唱、又尖叫,我坐起身就抱着枕头笑了出来。

we are the seeds…we are the flowers… we are the blossom… to a million of the beautiful, beautiful nights.

Everything will Flow, Aug 9th, Suede @Shanghai

photo credit to 黑色喵无
video credit to my friend Lingo

本篇又名“怪阿姨也有少女情怀”。谢谢观赏!

Russian Red in Shanghai

对这个姑娘各种赞美!当然,这是在今晚之前就有的feel,而今晚上又见到了没听出过的味道:今晚上的板鸭姑娘小马甲里套着T恤,配上紧身的牛仔短裤,像是刚从一段漫长的公路旅行里下来,找了个乡村小酒馆歇脚,兴致来了就抓过琴唱几曲,顺便攒个路费也可。她唱的像是知道明天就要继续上路,于是享受着每一次扫弦,每一个转调,每一句唱词,还有每一句唱词末尾的哼哼。空气里都溢着她的小聪明劲儿。坚定极了,但又一点没有高傲的样子,这右边的海报,可不知道是谁设计的,一点不像。

姑娘带来的两位叔也有爱极了,左边的叔总管各种弦,拿了把提琴弓出来拉电吉它弦时我都惊了,可听上去还真是越嘶哑越有些调皮的优雅味儿;右边的叔长得像奥莱格,管着其他所有配器包括键盘、合声和放…放 表情……各种闪瞎人的正太表情,而且叔的嗓音还是特有leon范儿的低沉,萌点全中了!其实光这俩叔跟姑娘的互动就能扯上五厘米长,还是省些啰嗦了呗,得抓紧去睡觉。

睡觉前还必须得提一句,encore太贴心了,原本世博大飞碟这个mixing room的台有些高,而我们又都是坐在地板上,整场live都缺了点互动,姑娘encore的时候直接从后台绕出来,坐我们跟前,让我们紧紧围着她和叔们,清唱了两首,气氛巨好。当然后一首就是我们几十来号人跟着一起哼的loving strangers。

这个关键的One more可是我带头喊的,哈!

p.s. 不知道其他场次里有没有翻it’s a heartache,反正姑娘说很少在现场唱。我挺喜欢今晚这个翻唱版本的,现如今可真不再想要那些个撕心裂肺了。

又去了次Mono

区别在于:

1 这次的海报要比上次美貌许多!
2 这次是在新Mao,不过我喜欢原来那个场子更多
3 暖场的惘闻比上次那两支高档太多了
4 老年人如我根据经验果断在暖场阶段始终坐着攒体力,于是成功地坚持站到了演出结束
5 有返场!返场!返场阿!
6 耳鸣第二天早上就消失了,老油条了
7 听入魔的时候好像有个黑衣服洋姐姐拿相机对着我拍了两张…… 可千万别把我愁眉苦脸靠着柱子秃着小肚子的样子乱贴呀
8 熏了三四个小时的烟味,出门在全家买了瓶无糖乌龙茶,一口气喝完,爽快了!
9 这次听得特严肃,心潮起伏想了不少事,不像上次跟拜神似的……

Devics in Shanghai

姑娘把城管喇叭拿出来时,我们都笑了,可效果出奇地好。这就是那种好似突然打通一关游戏的时刻,你突然理解到艺术创作的一个层次。另外,原来还有把低音提琴当贝司用的,好牛逼好奢侈。

这样的歌本来大伙儿都应该坐在地板上听就更妙了,不过这已经是近期看过的最不闹腾的一场live,安安静静地进场,安安静静地听,然后安安静静地离开。现场气氛本就该算做对一支乐队/一个歌手特质的最生动诠释。

总体来说,两个家伙都是欢快的人,让这样欢快的人沉下来唱lie to me这样的歌,必须有额外加分。毕竟相比始终沉浸在自我里的哀伤女文青,我总相信由跳脱一点儿的人来表达哀伤才更有说服力。

不过,同样是devics的现场演出,香港的票价比上海也就贵三四十人民币,可人家那工资水平甩我们多远阿。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就是身为土著没有租房的烦恼。

安叔在上海!

等待时,我们胡侃安叔的喷口水啊绕话筒线啊等种种典故,还鄙夷着旁边一男的趁黑装文艺b勾搭旁边的小姑娘,可大概谁都不曾想到最后会是这样一个场面……

不过,我要说,今天芷江梦工场的前十排其实赚大了。安德森老师果断出来不插电的时候,我都感动得快哭了。换在平常,就是求他不插电也求不得的吧,昨晚上却那么温柔地安慰着我们,然后用最美的声音让整个场子静下来、轻轻地跟着哼that’s when I, when I come back to you…

彻底迷恋上Brett Anderson大叔了。性感的黑衬衫和温柔的小坏笑,回头要补全所有单飞专辑。

再补一句,乐队成员也都好有爱:鼓手一颦一笑像极了house大叔,甜美的小吉他电得我骨头都酥了。是啊我就是花痴怎么着了,我还要感谢主办方呢……如果只是一场正常演出,就不会有如此美好如此温柔的大叔留在记忆里了。安叔跟小吉他相视一笑,彼时我才知道我真的心率不齐。

big surprise 鸟先生

过期的回顾,因为最近的心思都放在了别处,这是另一话,回过头才想到愉快的活动其实也很多嘛。

基本上,买票之前没怎么频繁听过andrew bird,主要是冲着那几声口哨的面子;看完演出觉得值多了,当然我又惯例地比较喜欢第一腿,而在第二腿偷偷走了点神,我这毫无的耐力阿。。。

鸟先生是我看过的所有live里唯一一个把“闷骚”诠释到极致了的:以至于刚开头那十来分钟,我差点以为他是有些自闭症的,却突然之间抓到一个半秒之间闪过的狡黠笑容,naughty boy!用versatile来形容他最贴切不过了,不但多才多艺而且风格多变。这就是一个人的女王秀阿:嗓子是真的好,而且提琴吉他板琴口哨节奏器全都掌控自如,以及诙谐的安静的明亮的轻快的调调统统唱全,都是他自己写的歌吧?实在不能要求再多了——哦其实我不太爱他用手指弹奏小提琴,声音总是闷了些,太像小丑戏的氛围,个人喜好问题。

散场之后的第一感觉:只要对他录音室专辑有一点点喜欢的,看过live就会爱死他了。后来我想明白了,其实自始自终端坐在后面的那只猴子才是他的本尊呢。另外请问我应该不是唯一一个总会把好看的围巾跟“文艺”联想起来的姑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