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佛性也叫觉性、自性、本性,也叫真如、实相、圆觉、本来面目……等等,随义立名,假名很多。
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不但人类有佛性,一切众生包括蠢动含灵,也都有佛性,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但因迷妄的深浅,而有明昧的不同。诸佛因悟此性而成道,众生因迷此性而流转。另外一些经典主张,并非一切有情都有佛性,有一部分人,由于他们的根器,即使勤修也不能成佛。
而我记得老师曾讲过,菩萨亦可是凡人,菩萨当然有佛性,那么既是众生皆平等,众生当然亦皆有佛性。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对命运的形容是:在什么深层的地方,有一根细细的绳子缚着我们,另一头连向身后远处云遮雾绕的天堂。
我想众生本然的佛性即是那条连结我们,将我们引导向彼岸的救赎之绳。
佛理说,到彼岸叫波罗蜜。我们离了世间相,解脱一切妄想执著,伏灭一切无明妄想,契入本心,成就如来的智慧德相就叫彼岸。彼岸就是指涅槃说的,不生不灭。
其实在佛那里既没有生死相,也没有涅槃相。所以才显出了生死涅槃的差别相。
《涅槃经》的中心教义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凡夫俗子因为烦恼障蔽而不会显现,如果断灭烦恼即可显现佛性。
恰恰,凡夫俗子最大之烦恼根源,即在于不辨生死涅磐之差别相。可讽的是,求佛道之人却反因纠结于佛语的世理而被羁绊。其实,不辨又何妨?这恰是放下执著,放下烦恼的涅磐之道。差别相是妄想执著性,如果什么都不执著了,就没有生死涅槃的差别相了。
而佛性,就是在放下的刹那引导众生的唯一存在。
如此说来,佛性是因,成佛是果。听闻禅宗否定执迷于佛性有无,重在证悟本体心性。我想既然各宗均对连接此岸与彼岸的存在毫无异议,何必在意那个存在是叫佛性,还是叫本体心性呢,不过一声空名罢了。